为什么叫秋分
秋分,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到来,2025年的秋分恰好落在9月23日。这一天,太阳直射赤道,全球昼夜几乎等长,此后北半球昼渐短、夜渐长,南半球则相反。秋分不仅是自然时序的转折点,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科学意义。从天文现
秋分,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到来,2025年的秋分恰好落在9月23日。这一天,太阳直射赤道,全球昼夜几乎等长,此后北半球昼渐短、夜渐长,南半球则相反。秋分不仅是自然时序的转折点,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科学意义。从天文现
近日,山东多地民众纷纷反映目睹了不明飞行物被击落的惊人场景,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,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上掀起了轩然大波,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。
凌晨三点的办公室只剩屏幕亮着,咖啡杯沿的口红印早就干了。李薇划掉计划表上最后一项任务,突然发现窗外飘雪了——这是2025年的第一场雪,恰巧撞上冥王星彻底离开摩羯座的日子。她愣了几秒,莫名笑出声来。六年了,这个总把“责任”刻进骨子里的星座,终于等来了宇宙颁发的“
各位读者好,昨夜发生的“月全食”天象引发了全民关注,与此同时,一些关于“血月乃不祥之兆”的流言也开始传播。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,我认为有必要正本清源,为大家详尽解读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,驱散不必要的疑虑。
昨晚的月亮被地球影子“吃”了一圈,还变成了一个大红球,特别好看!
以“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”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1日全面启动,各类活动将持续1个月,打造全领域行动、全地域覆盖、全民参与共享的“科普盛宴”。据介绍,今年全国科普月活动聚焦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成果、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、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等内容,将在全
家人们!前两天网上炸开锅,说这次中元节撞上了“子夜月全食”,什么“1600年一遇”“阴气拉满”等梗直接刷屏。结果,不少人真被吓到了——朋友圈全是“今晚谁也别出门”“窗帘拉好,早点回家”之类的话,感觉空气里都多了点神秘味儿。
在中元节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统节日过后,若恰逢出现血月现象,往往会在社会上引发诸多讨论和关注。血月,以其独特而略显诡异的外观,一直以来都在人们的想象和文化传承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。今天,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中元节后的血月,从传说到科学,全方位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。
2025 年 9 月 7 日夜间至 8 日凌晨,一场精彩的月全食在我国上演,除东北小部地区外,其他地区均可见全过程。本次月全食从北京时间 9 月 7 日 23 时 28 分开始(半影月食始),至 9 月 8 日 4 时 55 分结束(半影月食终),其中最引人注
"血月"天象越来越频繁了吗?近年来关于血月的报道和记录越来越多,给人的感觉是血月的天文现象频频出现。但实际上并非"血月"现象越来越多,只是人们感觉其出现频率变高了。出现这种感觉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:
在浩瀚宇宙的神秘舞台上,天文现象总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。“红月亮”,作为一种令人惊叹的天文奇观,更是引发了无数人的好奇与遐想。每当“红月亮”出现,那如血般的色泽将夜空渲染得格外神秘,同时也在人们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,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便是:“红月
本文内容来源于传统典籍,旨在人文科普,不传播封建迷信,部分情节为美化文章存在虚构,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。
在2025年8月27日晚上的哈尔滨松北区智谷街道上空,一场突如其来的空中奇观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。19时40分左右,一条由密集的红绿光点组成的长带悄然悬停于夜空之中,光点排列整齐,稳定无闪烁,持续了大约二十分钟。
七月初七,星河璀璨,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为这一天赋予了浪漫的色彩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七夕节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,更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智慧。老一辈常说的“1要拜、2要吃、3不要、4不吵”,正是这些传统习俗的凝练表达。今天,让我们细细品味这
5月20日至22日,一场天文现象——木星过境,引发了广泛关注。对于生肖牛的人来说,这三天也许蕴含着一些特别的变化和值得关注的契机。虽然这里不涉及玄学层面的解读,但从科学和现实生活出发,这段时间可能带来一些有趣的影响。